requestId:688d14b6979069.04310157.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10月13日訊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了自治區農牧業廳組織編制的《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十三五”產業扶貧主要目標為,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4.2萬農牧民通過發展生產和轉移就業實現脫貧。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自治區26個重點貧困旗縣產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到2020年自治區31個國家貧困旗縣產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
《規劃》明確,進一步降低貸款準入門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五萬元以下、三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合理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旗縣風險補償金”的小額信貸,全力汽車材料推動有勞動能水箱水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脫貧。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將扶貧再貸款重點用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和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擴大貧困地區涉農涉牧信貸投放,降低貧困地區涉農涉牧貸款利率水平。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本到貧困地區參與產業扶貧。支持在貧困地區穩妥規范發展農牧民資金互助組織,開展農牧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
目前,內蒙古共有102個旗縣市區,現有貧困旗縣57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1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6個。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占全區旗縣區的一半還多。到今年6月底,全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80.2萬,通過發展生產和轉移就業解決34.2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19.3萬人,通過生態補償解決1.8萬人,通過發展教育和資助政策解決5.3萬人,通過政策保障兜底解決19.6萬人。全奧迪零件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其中31個國貧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
附: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全文)
內蒙古自治區
“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
2016年9月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認真落實《農業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計發﹝2016﹞59號)文件精神,加大農牧業產業與生態補償精準扶貧力度,加快培育貧困地區優勢特色農牧業,培育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市場經營主體,千方百計增加貧困地區農牧民收入,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特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扶貧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總土地面積118萬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08億畝(國土二調面積1.37億畝),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6.04%,居全國第4位。農民人均占有耕地7.4畝,居全國第1位。草原面積13.2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原10.2億畝,占全國草地面積的22%,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74.4%,可利用草原面積居全國第一位,牧民人均可利用草場面積589.6畝。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十位,是國家13個糧食主產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等主要畜產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我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受歷史、地理、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內蒙古農村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全區共有102旗縣市區,現有貧困旗縣57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1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6個。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占全區賓利零件旗縣區的一半還多。到2016年6月底,全BMW零件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80.2萬,通過發展生產和轉移就業解決34.2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19.3萬人,通過生態補償解決1.8萬人,通過發展教育和資助政策解決5.3萬人,通過政策保障兜底解決19.6萬人。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其中31個國貧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
總體來看,目前我區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所生存的地理環境較為復雜、惡劣。這些地區的共同特征是農牧業生產條件差,地域偏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業生產方式落后,市場化水平和農畜產品商品率低,以種養業為主的生產經營性收入仍是貧困區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偏低,貧困程度相對較深。
(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產業扶貧的新機遇
一是中央政策力度增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任務等新要求,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明確了思路,提供了行動綱領。《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農業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家和自治區的“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意見規劃為產業扶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是產業扶貧空間增大。從資源利用潛力看,通過加強貧困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設施農牧業、循環農牧業,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有效提升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從結構調整潛力看,通過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生產力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增強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和農村牧區新型服務業等產業的比較優勢,能夠促進農村牧區各產業協調發展,實現優化結構增產增效。從單產提高潛力看,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步伐,推行現代農業耕作制度,推廣標準化和規模化種養技術,推進農牧業科技進步,能夠進一步提高糧食、蔬菜、畜禽單產水平。從產業升級潛力看,通過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加快發展農畜產品加工Porsche零件業,進一步擴大農畜產品加工總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開發和利用我區草原文化、民族特色和綠色農牧業等豐富資源,發展休閑農牧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從市場開發潛力看,通過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扶持企業在全國主要大城市聯合建立內蒙古綠色產品展示展銷平臺,開展品牌建設培養工程,實現農超對接,能夠有效提升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農畜產品優質優價。同時產業扶貧也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離開產業發展支撐,其他扶貧措施很難持久見效。總之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農牧民的增收,從而為實現脫貧致富提供有力的產業保障和支撐。
三是扶貧開發機制不斷創新。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了黨中央國務院部委幫扶、發達省市區對口幫扶、廳局幫扶、自治區內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等支持措施。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實行省級保時捷零件領導干部聯系貧困旗縣制度,建立了責任、權利、任務、資金“四到旗縣”和規劃、項目、干部到村到戶的工作機制;各地扶貧開發模式也在不斷創新,貧困地區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為產業扶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十二五”時期,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66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80.2萬人。但剩下的貧困戶,可以說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產業扶貧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一是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惡劣。大部分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帶,十年九旱,總體自然環境條件較差,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局面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干旱、洪澇、冰雹、早霜、寒潮、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頻發,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因災致貧、返貧問題仍十分突出。
二是貧困地區農牧業基礎薄弱。大部分地區仍以分散經營,廣種薄收為主,農田水利等配套基礎設施落后,旱作農業比重大,設施農牧業基礎落后,直接制約了當地貧困農牧民發展生產的步伐。
三是生產經營粗放,產業化程度低。貧困地區農牧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延續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經營粗放,難以形成規模。全區農牧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僅有58%,產品的優勢發揮不充分,有產品、沒產業,有基礎、沒龍頭,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增收空間有限。
四是勞動力素質偏低,自我發展能力差。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再加上勞動力資源呈現老齡化加劇問題,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和先進生產技術水平低,勞動技能較差,就業、務工、自主創業能力低。思想觀念落后,市場意識不強,主動謀求發展動力不足,嚴重影響整體脫貧致富,增收難度較大。
二、總體思想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按照扶貧攻堅“四個切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具體要求,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貧困地區農牧業資源稟賦,以促進農牧民增收為主線,以產業脫貧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貧困地區產業扶持和生態補償力度,突出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注重產業扶貧布局與培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相結合,形成產業優勢、產品優勢。注重農牧業產業的帶動性、效益性、特色性,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產業發展對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撐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全面提升貧困地區農牧業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拓展農牧業產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空間,努力實現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落實責任主體。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黨委和政府承擔產業扶貧主體責任。
——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產業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要明確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長期受益作為產業幫扶邊界,避免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堅持因地制宜,瞄準產業方向。自治區和旗縣要綜合考慮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技術支撐等因素,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優化產業布局,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提高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堅持科學設計,整合項目資金。要找準產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的結合點,在資金整合、項目設計、金融服務等方面,始終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村因人施策,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幫扶政策,實現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到人。
——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好用活綠色生態牌,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
——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臺北汽車零件自身努力的關系,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堅持主動作為,強化責任擔當。對產業扶貧數據信息開展調度,制定監督考核辦法,把產業扶貧成效與政績考核相掛鉤,加強對各地產業扶貧推進情況的督促檢查。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業生產發展情況、農牧業產業扶貧成效、各項政策措施落實等實施動態監測、跟蹤評估和監督檢查。
(三)主要目標
積極圍繞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補償、農牧民持續增收,實現農牧民脫貧致富的總目標,全面實施政策引導、項目帶動、資金傾斜,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牧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壯大農牧業綠色特色優勢主導產業,著力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企業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市場經營主體引領、貧困戶積極參與的互動發展格局,加速推進貧困地區現代農牧業發展、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能力提升。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于Skoda零件全區平均水平,34.2萬農牧民通過發展生產和轉移就業實現脫貧。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自治區26個重點貧困旗縣產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到2020年自治區31個國家貧困旗縣產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
三、產業扶貧重點任務
產業扶貧一定要抓住關鍵環節,補齊短板。按照自治區“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思路,根據區域優勢和具有扶貧增收潛力產業,自治區確定肉羊、生豬、肉牛、家禽、飼料飼草、蔬菜、馬鈴薯等七大扶貧產業,其中飼料飼草作為肉羊肉牛的配套產業。
(一)肉羊產業
肉羊是內蒙古的傳統優勢產業,羊肉產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一。綜合貧困地區的肉羊養殖基礎、養殖規模與生態環境狀況,在39個肉羊養殖重點扶貧旗縣,優先扶持肉羊產業發展,建設肉羊養殖基地,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牧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要大力推進以呼倫貝爾羊、烏珠穆沁羊、蘇尼特肉羊為主導品種的肉羊產業;農區半農半牧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要積極引進產肉性能好的杜泊、澳洲白等品種,推動與當地羊雜交為主的肉羊養殖生產。
1、主要建設內容:大力支持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地方優勢品種原種場、擴繁場及引進品種繁育場建設,提高種公羊供給能力;推進嘎查村級配種站點建設,大力推廣肉羊人工授精,對貧困農牧戶實行政策補貼,免費配種或低價配種。抓好牧區地方良種選育,提高個體產出,推廣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轉,增加羊肉產量;支持牧區生態家庭牧場發展,突出草原品牌,建設草原高端肉羊生產基地;支持農區肉羊繁育專業大戶、養殖公司發展,推廣三元雜交、一年兩胎、一胎多羔技術,提高繁殖率,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2、主推技術:繼續實施自治區“千萬只肉羊高產創建工程”,提高肉羊個體產出。通過牧區肉羊選育提高和農區雜交改良,實現個體單產和畜群質量同步提高。重點推廣選種選配、經濟雜汽車機油芯交、舍飼育肥等飼養管理技術,提高肉羊個體生產性能和肉羊產業經濟效益。
3、發展模式:大力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規模化經營,牧區積極推動草牧場規范流轉,整合畜牧業生產資料,引導扶持養殖能手向專業大戶、聯戶、合作社等形式的家庭牧場方向發展;農區積極引進社會資本,發展“公司+項目+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公司+基地+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主導的生產組織模式,提升中小規模戶和散養戶的組織化程度,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立肉羊可追溯體系,推動原產地地理標識和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擴大認證肉羊產地規模,實現全產業鏈可追溯管理。
專欄1: 肉羊主產旗縣
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新巴爾虎左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自治旗、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突泉縣、科右中旗、庫倫旗、科爾沁左翼后旗、科爾沁左翼中旗、奈曼旗、開魯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漢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蘇尼特右旗、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四子王旗、商都縣、化德縣、興和縣、卓子縣、武川縣、清水河縣、固陽縣、杭錦旗、杭錦后旗、烏拉特中旗油氣分離器改良版、烏拉特前旗、五原縣、阿拉善左旗。
(二)肉牛產業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結構的變化,牛肉產品市場需求平穩增長。肉牛是草食家畜中飼草料轉化率較高的畜種,過腹增值能力強,能充分發揮農區農作物秸稈和牧區優質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提高飼草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在肉牛存欄5萬頭以上的29個重點扶貧旗縣優先扶持肉牛產業發展。東部為肉牛優勢產區,中西部正在發展成為新興肉牛養殖區,是西門塔爾牛的核心區,國家活體牛儲備基地和供港活牛的重要基地,我區已被國家列入肉牛優勢區域東北肉牛帶。
1、主要建設內容:推進肉牛良種化,優化畜群畜種結構,突出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基礎母畜種群數量和個體產量;重點扶持龍頭企業開展牛肉分割標準和工藝規范化加工,啟動牛肉冷卻保鮮銷售、出口工程,大幅度提高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平。對肉牛交易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在完善防疫、檢疫建設基礎上,重點加強交易市場的信息化系統建設。選擇西門塔爾、安格斯良種牛開展人工授精,對貧困農牧戶實行政府補貼,免費配種或低價配種。
2、主推技術:利用西門塔爾、安格斯等優良種牛開展人工授精,發揮雜交優勢,提高單產,帶動肉牛生產水平的提升。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繁殖率,增加基礎母牛存欄量,使母牛繁殖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75%。積極引進國外西門塔爾、安格斯等高端肉牛種母牛,通過擴繁和品種改良,進一步提高基礎母牛質量和牛肉品質。
3、發展模式:按照“育種、擴繁、育肥、加工、品牌、銷售”全產業鏈模式,通過股權合作、基礎設施投資、貧困農牧戶小額信貸等方式,龍頭企業與有意向發展肉牛養殖的家庭牧場、貧困農牧戶合作,建立“企業供種+集約化養殖示范+貧困農牧戶養殖擴繁+協議收購”、“公司+合作社+貧困農牧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草原牛肉區域品牌,采取“互聯網+”方式,推廣線上線下營銷模式,開拓消費市場,推動扶貧重點旗縣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實現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新格局,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專欄2: 肉牛主產旗縣
莫力達瓦旗、扎蘭屯市、阿榮旗、鄂溫克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扎賚特旗、科右中旗、科右前旗、開魯縣VW零件、科爾沁左翼后旗、奈曼旗、科爾沁左翼中旗、扎魯特旗、庫倫旗、阿魯科爾沁旗、寧城縣、克什克騰旗、松山區、翁牛特旗、巴林右旗、敖漢旗、林西縣、喀喇沁旗、巴林左旗、阿巴嘎旗、正藍旗、正鑲白旗、蘇尼特左旗、多倫縣。
(三)生豬產業
豬肉是國內消費者最喜歡也最常消費的肉類產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在具備較好生豬產業Benz零件發展基礎的重點扶貧旗縣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生豬飼養規模,采用先進的標準化養殖技術,加強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經營風險,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豬養殖效益。農業部制定了《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把我區列為潛力增長區。
1、主要建設內容: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堅持生態養殖、清潔養殖;發展循環農業,推動廢棄物綜合利用,促進生豬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提高生豬屠宰現代化水平。
2、主推技術:以長白、大白、杜洛克品種為主,加大本土化選育,著力提升生豬生長發育性能和繁殖性能,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提高優良種公豬的利用效率,降低汽車零件貿易商疾病傳播風險,改善產品質量。加強養殖場綜合防疫管理,切實落實免疫、監測、檢賓士零件疫監管、無害化處理等各項防控措施,加強種豬場疫病凈化。
3、發展模式:按照統一規劃建設,統一供應仔豬和飼料,統一技術指導和防疫,統一回收商品豬,保證按合同價回收的產業鏈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組織+貧困農牧戶+保險”、“企業供種+集約化養殖+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農牧養殖戶養殖和出售環節零風險。實施“互聯網+生豬”發展戰略,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扶貧重點旗縣成為生豬生產全國重點發展縣,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四)家禽產業
家禽產品生產近年來發展迅速,禽肉產品增長較快,且在肉類中所占比重逐年增長。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河湖等自然資源,積極發展家禽養殖,主打綠色、有機等生態品牌。
1、主要建設內容:引進大型禽業集團,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提高家禽規模養殖水平。支持貧困農牧戶發展庭院經濟,開展小規模家禽養殖業,飼養地方品種或適應性強的雜交品種家禽以及特色養殖。
2、主推技術: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標準化集成配套養殖模式,發展無公害綠色養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采用全封閉負壓通風全自動環境控制系統。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如采用牛糞養蚯蚓,蚯蚓喂雞,蚯蚓糞養魚的循環農牧業養殖模式,提高家禽免疫力和蛋、肉的品質。加強飼養管理,做好家禽疫苗接種。
3、發展模式:積極培育壯大以家禽養殖龍頭水箱精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貧困農牧戶汽車空氣芯”的模式,帶動周邊地區貧困農牧戶發展家禽養殖,實行企業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農戶分戶飼養、分戶結算的“四統兩分”方式運行。對貧困農牧戶提供雛雞、飼料、疫苗、藥物以及良好的養殖信息。探索建立家禽保險,防汽車零件范市場疫病風險保障機制。
臺北汽車材料 (五)飼草料產業
飼草料是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隨著實施 “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思路,飼草飼料的需求勢必加大,要加強人工草地建設和青貯開發力度,加大飼料和特色飼料研發力度,增加總量,提高檔次,形成飼草料生產、加工、銷售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格局。
1、主要建設內容:圍繞肉羊、肉牛、奶牛、生豬、家禽養殖發展需求,建設以紫花苜蓿為主Audi零件的豆科牧草及禾本科牧草為主的人工草地,突出 TC:osder9follow7
發佈留言